近代书法篆刻大家邓散木105副书法对联赏析
图片
【开篇先赋诗一首】铁笔纵横金石声,散花天雨落瑶京。墨池浪涌龙蛇走,印篆烟飞鸟迹明。腕底风云驱万壑,毫端日月照孤檠。百年遗韵留真赏,一纸苍茫见古情。
邓散木先生,自号“三长两短斋主”,这个奇特斋号并非故弄玄虚,而是他自谦于诗、书、印三艺“稍长”,绘画与填词“稍短”,坦荡的自我剖白中藏着一种文人的自省与风骨。在二十世纪书坛,邓散木以其书、印双绝成就卓然,尤以书法对联精妙绝伦,堪称楹联艺术的翘楚。今天我们集中呈现先生105副书法对联,一同品味其字里行间的风骨与神韵。
图片
邓散木的书法,是碑学与帖学激荡融汇的结晶。他早年深研帖学之精微,复以碑学的雄浑气势为其注入筋骨血肉,最终形成了一种既古意盎然又个性鲜明的书风。他尤其擅长“六分半书”,在隶书的朴拙中自然融入行草的灵动,打破了传统楹联书写的固有范式,如“行藏有道参周易,梦寐无为见素王”一联,笔力遒劲而意气舒展,如刀刻斧凿却又浑然天成,字字透出金石韵味。其书法中展现的,正是碑帖交融后生成的厚重与生机,如古树新枝,苍劲中自有蓬勃之姿。图片
先生的对联,不仅书写精妙,其文字内容更是饱含文心与风骨,彰显着传统文人的精神追求。他常以联句自省明志,如“行藏有道参周易,梦寐无为见素王”,巧妙嵌入“行藏”、“梦寐”二词,坦露其进退有据、追慕圣贤的高远情怀;又如“肘后金壶墨,匣中铜雀砚”,将对艺术至宝的珍视与文人的雅趣凝练于方寸之间。这些联句,字字如珠玑,句句见风骨,是邓散木精神世界的真实写照,字句背后是一个传统文人面对时代变迁所坚守的文化品格与生命态度。图片
邓散木晚年虽遭截肢之痛,然其艺术探索与教育之志未曾消减。他以超乎想象的毅力,将笔缚于断臂之上,继续挥毫创作、著书立说,其晚岁作品更添一份生命的韧性与苍茫气象。他撰写的《怎样临帖》等著作,以其深刻的实践体悟,为后学揭示了书法研习的堂奥。这105副对联,不仅是他艺术成就的丰碑,更是其艺术精神薪火相传的载体,为后人提供了揣摩与学习的宝贵范本。邓散木先生晚年以铁杖缚笔,竟仍能写出那般笔力千钧、气韵苍茫的字迹来——那残缺肢体中迸发出的磅礴力量,令观者心魄为之撼动。这105副对联,正是先生以生命刻下的不朽印记。墨痕间沉淀着的不只是精湛技法,更有其风骨与人格。每副对联都似一扇小窗,让我们窥见一位艺术大家如何在笔墨中安放自己的灵魂,在方寸间托举起整个精神宇宙。邓散木其人其艺,如断臂维纳斯般,以某种永恒的缺憾成就了艺术史上一种不可替代的圆满。一、隶书对联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二、篆书对联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三、楷、行、草书对联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